建设生态湿地 提升城市品质
——重庆市璧山区水生态湿地建设侧记
□通讯员 王炯其
紧邻重庆主城的璧山区,幅员面积915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人,无大江大河过境,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4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560立方米,曾是一个典型的水资源匮乏区。
为破解缺水难题,近几年来,该区大量新建水库、湿地,用于拦截雨水,让“无根之水”在璧山安家落户。
留住绿水青山,是璧山人的执着追求。近年来,该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契机大力开展生态湿地建设,着力创建“水清、河畅、城绿、景美”的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
目前璧山城区已建成高品质的生态湿地公园20余座,绿化城区河岸36公里,新建生态观光型水库12座,城区水域面积占比已达10.9%,人均拥有水域面积10.5m2,溪道长度突破3.8km/km2,以水的灵气带出了城市的“神”气。
水是城市的灵魂,生态湿地是城市的屏障。璧山区在城市生态湿地建设中,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的原则。资金投入以政府为主体,规划也由政府牵头,重点就水系水网布局、水环境整治、水生态建设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规划,近几年编制完成了以“一河六湖十八湿地”为蓝图的《活力水城建设规划》《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为“儒雅璧山”建设绘制了绚丽蓝图。
在生态湿地建设中,坚持部门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城市管理局负责城区公园、湿地、水景观工程管理职责;水利局负责调水防洪工作;文化旅游委负责活力水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局负责水域污染防治以及乱排乱放执法查处工作;区级融资平台负责水体周围土地整治开发利用;公安局负责监控和治安联防工作,区级相关部门有效联动,确保了管理有序。
璧山坚持库塘、湿地建设到哪里,水域绿化就配套到哪里。在璧南河观音塘下游河道两岸40米内一律不得作为开发用地,一律实行绿化美化。在观音塘、秀湖、御湖、黛山、东岳等水生态湿地公园构建环水步道,让百姓能近水亲水,在河道、湿地以及湖库中大力发展水生植物实施水生态涵养工程,水岸植物种类达到2700余种,很好地净化了水质,特别是在观音塘湿地公园建成水下森林景观,成为水生态湿地公园建设的标志性样板工程。
治理污染,堵住源头。面对曾经严重的水污染困境,璧山从水环境整治入手,深入开展“河长制”“河段长制”工作,采取镇街和部门联动方式强力整治、关闭污染源,先后整治河流周边污染源426处,关闭污染企业698家、污染养殖场307个,从源头截断和消除了污染源。
为了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投入10多亿元资金,在全区建成了45座污水处理厂站,对城区和镇街污水实行全面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3%以上,其余镇街达85%以上,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大部分达到一级A标,其中青杠、丁家、来凤3个街道排放达到地表水Ⅳ标准。
璧山首次在西南地区开创了无开挖深井污水管网修复技术,对城区污水管网进行了升级改造,将城区污水实行截流,特别是对城区的几个菜市场污水采取了沟渠引流入管截污的做法,再统一由管道收集输送到厂区进行处理,避免了污水流入生态湿地。
以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为抓手加强对河流、水库、湿地的监管,调整充实区级河长35名,形成区、镇街、村居三级联动的河长制工作体系。
璧山在2010年对璧南河治理推行河长、河段长制,让河流治理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今年又进一步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落实了“一河一策”“一库一策”“一湿地一策”的监督管理制度,同时倡导社会力量参与,通过主流媒体和设置河长公示牌公布各责任人员的电话和职责,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营造全民参与治河护库和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近3年,璧山在湿地建设中投资达30多亿元,65%以上的资金完全由区财政承担,同时也采取多种融资办法。通过建立水利融资平台与重庆市水投集团合作,依据当时璧山土地增值快,出让收益多的实际,主动出资开展建设,很快促成了秀湖水生态公园的建成。在璧南河城区段的治理中采取由政府担保,向世行贷款推进工程建设。
同时通过政策激励机制,以区政府的名义出台了鼓励入驻企业投资周边生态湿地建设的举措。入驻企业通过优先打造周边水环境,提升企业地段价值,提高了企业知名度,不少企业主动出资加快周边水生态湿地建设,实现了企业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璧山成功探索出一条“水库-湿地-公园-文旅融合”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新路子。近几年,在城区新建了12座水库,加上以前建成的20余座水库,逐一将其改造升级为一个个水生态湿地,再升级打造成公园,最后充分融入文旅元素,从而形成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水生态旅游景点。如在观音堂湿地公园建成水生态馆、恐龙化石古墙、状元桥,秀湖公园用石雕绘制出璧山八景、修建天子桥,东岳湿地公园建成大量文体游乐设施,汽车露营湿地公园修建抗日文化宣传墙。
2018年9月建成并开园迎客的枫香湖儿童公园,以雪山水库及其下游湿地为依托精心打造而成,是璧山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典型代表,形成12个水体河库连通的生态涵养湿地,真正实现了近水亲水娱水乐水,建成当年财政回收45亿元,成为全国2019年春节打卡网红第七热门景点,目前每天前往休闲观光的游客仍达2万人次之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璧山矢志不渝地开展生态湿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由于大量水库和湿地的建成,净水、补水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昔日臭气熏天的河流、水库、湿地恢复了靓丽容颜,水质由劣Ⅴ类提升为Ⅲ类或准Ⅲ类标准,城市环境也由“脏乱差臭”向“生态宜居”转变。
同时通过大量新建水库、生态湿地,显著增强了河、湖、库的拦蓄能力和防洪保安能力,城镇和农村均由“十年七淹”实现了向“暴雨不成灾”的转变,璧山在近几年的10余次降雨量达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中安然度汛,城市和农村居没有受淹,彻底消除了过去老百姓“十年九淹”的恐慌心里,确保了一方平安。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9年7月30日
作者:王炯其
责任编辑: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