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迁新居” 鱼儿“坐电梯”
——浙江开化水库筑牢生态屏障
俯瞰开化水库 本报通讯员 范靖奇 摄
秋意渐浓,在浙江省衢州市开化水库坝顶,一棵高23米、树龄520年的樟树,在“防晒衣”的保护下长出绿油油的枝叶,焕发出勃勃生机。
像这样因开化水库建设而“搬家”的古樟共有6棵,树龄从170年至620年不等,分布在库区淹没线以下的马金镇举林村、齐溪镇岭里村。其中,有两棵跟随库区移民一起“迁居”至星田安置点,在“新家”延续着乡土记忆与生命脉络。
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背后,是开化水库超1亿元的资金投入。作为全国第一座具备生态功能的水库工程,它不仅在防洪与供水方面发挥作用,更通过构建生物廊道、实施水质水温立体监测等一系列生态措施,打造了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开化模式”。
“这些古樟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和记忆,移植它们不仅是为了让这些珍贵的‘绿色遗产’得以延续,也是为了给库区移民留住一抹乡愁。”南水北调(开化)水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叶强介绍,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团队结合运输条件、生长环境等实际情况,确定了6棵古樟的安家之地。同时,特邀专家提前一年进行“断根缩坨”,促发新根萌发,移植后还将进行为期5年的跟踪养护,确保古樟健康生长。
在开化水库,引人注目的不仅有巍峨的坝体,还有一套精密的“鱼类交通系统”。“我们采用了‘鱼道+升鱼机+增殖放流站’三位一体的生态保护系统,在浙江同类水利工程中是首次应用。”叶强介绍,该系统通过调节水流速度、水温等参数,引导赤眼鳟、光倒刺鲃等产漂流性卵鱼类逆流而上。此外,每年将增殖放流原缨口鳅、圆尾拟鲿等7种21万尾鱼苗,进一步丰富流域鱼类资源。
开化水库在上游齐溪支流拆除了多座功能弱化的老堰坝,在下游马金溪干支流改造了20余座阻隔生态的堰坝和水电站,并增设坡道式、栈道式、箱涵式等多种类型鱼道,打通鱼类洄游“生命通道”。“一增一减”间,有效守护了开化鱼类资源的繁衍与生态连通性。
目前,开化水库正全力以赴做好建设收尾工作。水库投用后,这座“超级水缸”将终结开化城镇居民饮用水从河道取水的历史,保障全县90%以上居民的生活用水,同时大幅度提升开化城区的防洪能力。
作者:方晓璐 范靖奇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