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美颜”记
发表时间:2025-03-03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秀丽滇池 本报通讯员 李维梅 摄
□本报记者 杨东 通讯员 李谨妤 张显艳
从水质告急到碧波荡漾,从围湖造田到人退湖进,从生态失衡到万物共生,如今的云南滇池是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树的海洋。
在刚刚过去的农历正月,云南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推出的“非遗贺新春”、大观楼灯会、新春游园会、捞鱼河观鸥集等一系列丰富活动,让市民、游客感受到浓浓春意和年味。“每年我们都会来云南度假,发现滇池越来越美了。”来自上海的游客唐祎卿说。
滇池“美颜”的背后,是近年来昆明市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采取控源截污、精准防控、科学补水、生态增绿等措施的持续发力。
截污清源系统治理
滇池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以约占昆明市13.9%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市约65%的人口和77%的经济总量,存在流域水资源相对匮乏、水体的置换时间长等特点。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滇池治理保护的关系尤为重要。
昆明市委、市政府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在滇池保护治理中,坚持系统规划、科学治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控源截污、节能减排,生态修复、系统提升,社会共治、综合管理,强力推进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昆明市大力抓好控源截污,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新建(改建)排水管网282.78公里,实施庭院小区雨污分流改造6392个,完成284个城中村、997个老旧小区排水管网改造。加强城镇污水收集,滇池流域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含雨水厂)29座,2024年共处理污水7.4亿立方米。目前滇池流域790个自然村基本已覆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90%。
“河湖长制是昆明市河湖治理的重要抓手。以官渡区为例,围绕滇池深入实施‘三治一改善’工作,实施‘河湖长+检察长’‘河湖警长制’,促进协同共治,河道水质达标率逐年提升。”云南省水利厅河长(湖长)制工作处工作人员介绍。
实践证明,湖泊治理不能就湖论湖,而要推动“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全域联治”转变。昆明市编制《滇池流域绿美河流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推进滇池流域绿美河湖建设。昆明市“一河一策”推进35条入湖河道整治,常态化开展“三清”(清河、清池、清管)行动。建立“四级河长五级治理”体系,明确各级河长812名,全面压实责任。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才能记得住悠悠乡愁。2024年,滇池全湖水质为Ⅳ类,连续7年保持这一水平。
开启绿水青山的价值转换
在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呈绿黄渐变色系的水杉在阳光的掩映之下熠熠生辉。不远处,游客们沉浸在喂食海鸥的快乐中。
保护治理滇池,还要坚持生态惠民、利民、为民,让市民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民生福祉。
“官渡区投资4500余万元对星海湿地进行提升改造,包括水系连通、防浪堤拆除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昆明市官渡区湖滨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段红立介绍,湿地建设按照自然植被分布特点进行配置,湿地内目前种植有墨西哥落羽杉、水杉等陆生水生植物118种。
随着滇池保护治理的持续推进,高原明珠重焕异彩。
2021年3月,滇池绿道项目作为昆明市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正式启动。围绕“环湖生态屏障、城市山水景廊、文化旅游长廊”三大功能定位,滇池绿道建设遵循“以道守界、协同治理,生态优先、助力保护,因地制宜、连续贯通,环境添彩、文化点睛”原则,力求最大程度保护湖泊生态环境,串联滇池周边资源,打造“傍山—瞰湖—穿林—近湿—踏田—连村”的多元特色绿道。
“以前水污染严重时,别说跑步了,开车都避开走。现在有时间我们就来跑步健身。”昆明市民王子佳带着孩子沿滇池绿道跑步后,还准备到附近的特色村庄游玩。
西山郁郁葱葱,滇池烟波浩渺。如何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昆明市按照点上打造、串珠成链的思路,在滇池沿岸选取46个重点村“一村一策”进行改造提升,个性化发展。依托滇池绿道,采取村庄有机更新、景区整合、场景植入、业态升级等措施,推动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目前已形成海晏村、小渔村、牛恋村、福保村、百草村、鲸鱼岛等多个乡村旅游品牌,传统村落在水生态好转的带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白墙、青瓦加上手绘的中草药壁画,百草村紧邻滇池,背靠观音山,家喻户晓的云南白药在此创立。游客可以顺着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上山采药的石阶,体验“踏草皆药”的传奇,漫步村间乡道,转角与藏在土坯房里的窑烤面包和咖啡香撞个满怀。进一步是水,退一步是山,村庄美起来,绿色发展理念在村民心里扎下了根。
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做生意,人均年增收超千元,日子越来越红火,大家纷纷加入保护滇池的行动。据了解,2024年46个重点村全年客流量达千万级,营业收入达5.4亿元。
“我们将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滇池保护治理各项工作,推动滇池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守护‘高原明珠’、建设绿美春城作出更大贡献。”云南省水利厅河长(湖长)制工作处处长李云飞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3月1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