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新疆

治水兴疆润万家 天山南北披锦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水利发展成就综述

发表时间:2025-09-25

新疆目前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阿尔塔什水利枢纽 本报记者 吴学伟 供图 

  □本报采访组

  70年前,这是一张极具挑战和考验的严峻考卷——水旱灾害频发,水利设施匮乏,戈壁风沙肆虐,水资源紧缺……

  70年后,这是一张让党中央放心、让各族群众满意的优异答卷——河流湖泊安澜无恙,水网建设初具规模,“西部粮仓”加速崛起……

  风雨兼程,山河焕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水利事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水旱灾害防御、民生水利建设、河湖生态保护,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水利根基。

  从高山雪原到沙漠绿洲,从城市动脉到乡村田园,涓涓清流见证新疆水利基础设施的历史性跨越,承载起农业增产增收的希望,勾勒出河湖生态复苏的图景,绘就了一幅幅“水润民生、水兴产业、水美生态”的壮美画卷。

  用水之变——

  重塑格局 激活水脉动能

  新疆,占全国约六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3%左右。“有水是绿洲,无水是荒漠”,是这片土地最真实的写照。

  千百年来,如何治水,怎样用好水,成为天山南北一代代人必须作答的千年之问。

  “爷爷用坎儿井水浇地,父亲用涝坝水,到了我这一代,再不改变,地就要‘渴死’了。”吐鲁番市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党支部书记阿卜杜热合曼·艾比不力的一番话,道出新疆人民对水的渴望以及对用水方式变革的迫切。

  破解水资源结构性短缺问题,关键在于打破流域、区域及兵地间的分散管理格局,推动水资源实现统一调度、高效配置。

  思路一变天地宽。2023年,新疆高规格成立自治区党委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成为全国首个在省级党委层面专门成立的水资源议事协调机构,进一步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构建起以南疆塔里木河流域“九源一干”、北疆“六河一湖”为重点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

  回望1949年,全疆水利设施仅有1000多道坎儿井、2座中型水库、4万公里引水土渠和289公里临时防洪堤。

  如今,历经70年超3000亿元投资建设,新疆水利事业焕新。671座水库如明珠镶嵌大地,12.54万公里干支斗渠似血脉延伸田间,超8000公里堤防护岸守护江河安澜,9917万亩灌溉面积让昔日戈壁渐成沃野。巨大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正在天山南北交融迸发。

  看南疆,阿尔塔什水利枢纽锁住叶尔羌河千年水患;尼雅水利枢纽破解尼雅河灌区夏季洪涝、冬春灌溉缺水的历史困境;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将为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增添澎湃动能……

  看北疆,金沟河红山水库化解流域季节性缺水的难题;锡伯图水库工程全力攻坚,未来将滋润17个村11.69万亩农田;头屯河楼庄子水库为乌鲁木齐、昌吉“解渴”……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立足国家西北区域水网战略定位,紧扣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需求,推动一批重大骨干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地,以更完善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为这片土地的稳定与繁荣注入源源“水活力”。

  洪旱之治——

  化害为利 守护江河安澜

  深处内陆、坐拥广袤沙漠的新疆,也会遭遇洪水吗?

  虽远离海洋,气候干旱,但受夏季暴雨和高山融雪影响,洪涝仍是新疆常见自然灾害之一。

  “以前一发洪水,大家就往河里抛树桩、投石笼加固堤岸,生怕洪水冲进家里。”站在伊宁县吉尔格朗河渠首,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水利局水政水资源处处长门建军回忆,因融雪与山区暴雨型洪水频发,两岸耕地与房屋屡受侵袭。

  如今,吉尔格朗河畔已是另一番景象:杨柳轻拂,流水淙淙,居民散步闲聊,孩童嬉戏玩耍——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洪水肆虐、人心惶惶。

  吉尔格朗,蒙古语意为“幸福”。2013至2023年,伊宁县投入3.27亿元系统治理吉尔格朗河,修建护岸、护坡、防洪堤,实现水患治理、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多重效益。这条曾经的“忧心河”,2024年入选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名单。

  新疆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特征明显。加之极端天气频发,水旱灾害的极端性、反常性、复杂性、不确定性日益凸显。

  治水护安澜,新疆加快筑牢防洪屏障。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治理等一项项防洪工程加速修建,阿尔塔什、乌鲁瓦提等一批批控制性水利枢纽拔地而起,筑起防洪“钢筋铁骨”,织就“拦、分、蓄、滞、排”防洪体系,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近3年来,通过科学调度水库和及时转移群众,全自治区未发生严重洪旱灾害,无水旱灾害致水库失事、重大堤防决口。

  洪水防得住,还要用得好。新疆水利部门坚持防洪与兴利并举,通过引洪补水、蓄引结合、丰枯调剂和多源互补等措施,推动“水患”向“水利”深刻转变。

  2022年,新疆成功抵御塔河流域历史罕见洪水,并利用洪水资源34.42亿立方米,补充灌溉农作物1677万亩,生态补水133.5万亩;2023年,面对洪旱并发,新疆“一河一策”制定146条河流防洪方案,有效利用洪水20.2亿立方米。

  民生之润——

  渠通万家 赋能产业发展

  忙完农活,伽师县居仁镇开旦木加依村村民艾尼瓦尔·热依木喜欢坐在葡萄架下,沏一壶热茶,与友人闲话家常。

  “以前水又苦又咸,浓茶都压不住涩味。现在不一样了,一小撮茶叶,满院茶香。”60岁的艾尼瓦尔永远记得2020年5月11日这一天,他和乡亲们终于喝上了“甜水”。

  过去,饮用水不达标影响当地群众健康。转折出现在2019年,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启动,慕士塔格峰的冰川融水,通过112公里输水管线流入千家万户。

  通水那天,乡亲们围在水龙头旁欢呼雀跃,艾尼瓦尔激动地喝了一碗又一碗。

  从“苦水”到“甜水”,70年来,新疆水利实现从“饮水难”到“有水喝”再到“喝好水”的历史性跨越,重塑了中国最大干旱区的饮水图景。

  清流润泽大地,折射时代温度。截至目前,全疆累计投入342亿元,建成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310处,铺设农村供水管道16.95万公里,解决1251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

  百姓喝上“放心水”,农业迎来“发展水”。

  在叶尔羌河灌区,莎车县霍什拉甫乡阿尔塔什4村村民玛尔江古丽·图尔荪轻抚新买的运输车,喜悦洋溢:“春灌冬灌供水充足,粮食产量翻番,家里换了新房,添了新车。”

  数据记录变迁:新疆水利灌溉面积从1955年的2700余万亩增至2024年的9520余万亩;粮食单产由不足百公斤跃升至524公斤;2024年,粮食平均亩产和播种面积增量均居全国第一。

  “缺水”的新疆,何以实现“粮满仓”?水资源系统调配和精准调度,是突破水资源瓶颈、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密钥。

  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夏日托热村,1.56万亩棉田进入吐絮期,棉朵洁白,丰收在望。

  管道输水替代明渠、478处监测点覆盖灌区、智慧管理平台精准调控……大河沿子灌区依托数字孪生平台,打造新时代“坎儿井”,实现从“漫灌”到“智灌”的飞跃,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67提高到0.86,年节水894万立方米。

  “我家327亩棉花,水费、电费一年省下六千多元。”村民轩宝林喜上眉梢。

  截至2024年年底,新疆共有大中型灌区391处,完成改造172处,全自治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7年的0.46提升至2024年的0.577。

  数字孪生为灌区装上“智慧大脑”。以提高灌区水资源配置效率为着力点,新疆正因地制宜推进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推动灌区管理迈向数字化、智能化。

  生态之歌——

  河湖重生 润泽美丽家园

  碧波荡漾,芦苇摇曳,白鹭低飞……位于塔里木河尾闾的台特玛湖,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死亡之海中的干涸盐壳。

  20世纪50年代,因上游人口增加和垦荒扩大,塔里木河下游来水锐减,近400公里河道断流,台特玛湖干涸,胡杨林成片死亡,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面临合拢威胁。

  2000年,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首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至今,已累计实施26次生态输水,下泄生态水103.5亿立方米,水头19次抵达台特玛湖,结束了塔里木河下游河道连续干涸近30年的历史。

  在多年探索中,宝贵的水资源正更加科学、精准地滋养绿色走廊——

  推行“三年一轮灌、面状全覆盖”补水机制,将洪水转化为生态水,为胡杨林引洪补水;采用“双河道、多时段、长历时、小流量”输水模式,补水目标从“进入台特玛湖”转向“充分补给沿线生态脆弱区”。

  大漠深处,生机涌动。胡杨林重焕新绿,马鹿、鹅喉羚等野生动物重返家园,塔里木河两岸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下游地下水水位明显抬升,水质显著改善,绿色颂歌响彻新疆大地。

  生态之变,亦得益于河湖长制全面推行。

  2018年,新疆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3355条河流、121个湖泊全部分级分段设立河湖长、河湖段长。7年多来,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河巡湖123万人次,推动越来越多的河湖恢复生命活力。

  复苏的河湖,映照百姓宜居生活,润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尉犁县罗布人村寨,依托沙漠、胡杨、塔里木河等自然景观,融合独特民俗,吸引无数游客探秘西域风情。

  赛里木湖通过生态治理,水质提升至Ⅱ类,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截至8月底,今年接待游客已突破500万人次。

  阿克苏市多浪河,以绿色水岸为轴线,串联商业街、主题公园和文化主题广场,成为市民休闲亲水、静赏水鸟的美丽空间。

  …………

  涵养“生命之源”的同时,绿与沙的抗争从未停止。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的麦盖提县,是全国唯一嵌入沙漠的县,沙漠占全县面积90%以上,曾被称为“天上不飞一只鸟、地上不长一棵草”的魔鬼城堡。

  2012年以来,麦盖提县实施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建设工程,累计定植新疆杨、胡杨、沙枣等生态和经济林46.6万亩,实现沙漠锁边122公里,让绿洲之梦照进现实。

  动态监测结果显示,2024年新疆水土流失面积较2011年减少5.53万平方公里,减幅6.02%,持续呈现水土流失面积与强度“双下降”、水蚀与风蚀“双减少”的良好态势。

  70年奋楫笃行,70年治水兴疆。新疆水利事业的辉煌成就,源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归功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全疆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也凝结着全国上下同心筑梦、携手共建的援疆深情。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疆水利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坚实水保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党组书记张强话语铿锵。

  (本报采访组成员:席晶 李海川 陈静 吴学伟)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9月25日

作者:席晶 李海川 陈静 吴学伟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