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农时保春灌 助力夏粮丰产丰收
——陕西迅速掀起春灌高潮
泾惠渠灌溉中心试验站工作人员测定土壤墒情,指导农民科学灌溉 本报通讯员 王羲豪 摄
春节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为了保障春灌顺利进行,陕西各大灌区一片繁忙景象。灌区建设者和管理人员放弃休假,顶风雪、战严寒,昼夜奋战在施工和灌溉一线,确保春灌用水安全,全力筑牢夏粮丰收基础。
抢工期保灌溉,实现“开门红”
2月11日,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渠首引水枢纽改造工程现场机器轰鸣、泥浆飞溅,建设者们正紧张推进桩基作业。项目负责人于海宽介绍:“为保障2025年4月30日闸门安装关键节点,项目建设者主动放弃春节休假,坚守施工一线。”
交口抽渭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渠首引水枢纽改造及信息化建设工程是陕西省重大水利工程,总投资约1.02亿元,设计灌溉面积达126万亩,建成后将显著增强灌区供水能力与防洪抗冲效能,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
截至2025年2月11日,工程已完成进水闸主体结构拆除、临时围堰合拢及347高程笼石施工,桩基290根灌注桩中已全部完工。同时,项目部建设、场内道路硬化等基础工程全面竣工,为后续施工奠定坚实基础。
受渠首枢纽改造工程的施工影响,只有部分机组能满足进水开机条件,目前取水量仅为往年春灌时的三分之一,但灌区通过拉长灌溉时间、提前开机等措施,边改造、边运行,保证了春灌的顺利进行。“施工单位春节不休假全力抢工期,我们单位也提前收假,对供水设施和机电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维修,确保大年初六晚上及时开机灌溉。”交口抽渭灌溉中心副主任李浩清说道,“目前日灌溉近1.2万亩,已灌地12万亩,计划5月底前全部完成春灌工作”。
在灌区的另一端,临渭区故市镇板北村五组的新农人张夏,正忙着安排500多亩地的轮灌。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着说道:“今年小麦长得旺,但根系弱,多亏咱这边水浇得快、浇得及时。”张夏对今年丰收充满信心。
破冰引水,守护农田“生命线”
自2月2日开机灌溉以来,东雷二期抽黄灌区遭遇了低温冰冻天气的严峻考验,渠道上厚厚的冰层如同一道难以跨越的屏障,严重威胁着输水安全。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孙镇总站站长耿林博站在结冰的渠道旁,眉头紧锁:“渠道结冰现象严重,我们必须进行人工破冰作业,并操作挖掘机打捞冰块,保障渠道输水安全。”在他的指挥下,挖掘机的轰鸣声和工人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捞冰破冰工作迅速启动。随着渠道的畅通,目前孙镇总站日灌溉农田3600亩,计划到4月底全面完成春灌工作。
在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蒲城总站现场,工作人员正按照管理中心的灌前安排,精心部署各泵站和渠道的灌溉工作,对重点工程和机电设备进行仔细巡查和全面检修。面对极端天气,蒲城总站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及时破冰,保障了农业灌溉用水的正常运行。
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太里一级站为了满足灌区春灌用水需求,全站人员春节期间正常上班,疏浚河道。尤其在2月6日至8日,太里一级站工作人员更是实行“三班倒”,昼夜不停捞冰捞草,尽最大努力避免泵站引水工作受到影响。
“为了保供水,我们自1月8日开始对河道进行疏浚,并积极协调东雷一期抽黄工程给咱补水,提前制定了互补方案,保证春灌用水需求。”太里一级站支部书记杨晓峰说道。
科技赋能,浇灌“智慧农田”
在泾惠渠灌区,春灌不仅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场科技与传统的融合。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吕村农民用水者协会会长韩富吉站在地头,手里拿着手机,向记者展示App(应用程序)交费的流程。他笑着说:“现在浇水很方便,信息都发到App上面,外出务工人员不用回来,在手机上就能把水费交了。”韩富吉的语气中满是自豪。
泾惠渠春灌工作是关中平原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随着气温回升,冬小麦等作物进入生长关键期,泾惠渠管理中心科学调配泾河水源,通过五级渠道系统将灌溉水精准输送到田间地头,在加强渠道维护、确保水流畅通的同时,利用现代技术监测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量,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泾惠渠灌溉中心灌溉试验站曹晓华介绍,近期土壤墒情显示,灌区土壤含水率在17%左右,处于偏干旱状态,急需引水灌溉。对此,灌区迅速进行工作部署,开启第一轮春灌工作。
目前,全省春灌用水工作已经陆续开始,各灌区积极推行灌溉用水精细化管理,合理制定用水计划,科学调配现有水源,充分满足用水需求,确保春灌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当前,陕西省大型灌区春灌斗口引水量2305万立方米,灌溉农田33万亩次,为灌区内夏粮丰收和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水资源保障。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2月20日
作者:杨望钦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