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四川

四川‌绵竹:活水润良田 粮安惠万家

发表时间:2025-08-02

  □通讯员 周韵 王勇 文/图

  盛夏时节,绵竹广袤的田野上,清澈的渠水汩汩流入田间,滋润着连片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随风舞动,掀起层层翠浪。这幅充满生机的现代农业图景,正是四川绵竹市大力推进水利建设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绵竹市以灌区现代化建设为抓手,聚焦水资源高效利用,坚持系统规划、工程改造和科技赋能三管齐下,构建起蓄水有方、引水有道、调水有序、节水有效的现代化水安全保障体系,为全市粮食稳产增产筑牢了水基石 

  科学规划 三级水网破解资源困局

  在官宋硼灌区,智慧水利系统高效运转,主干渠道网络将水流精准输送至农田区域,密集分布的支渠通过智能闸门进行水量调控,确保灌溉用水准确到达每处作物根系。

  官宋硼灌区作为绵竹农业灌溉的核心枢纽,承担着12.68万亩农田的供水任务。近年来,受渠道渗漏、设施老化等因素影响,灌区供水效率面临持续下降的挑战,绵竹市及时实施了官宋硼灌区2023—2025年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重点推进渠道防渗修复、关键设施更新和智能调控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区域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可靠的灌溉保障。

  面对水资源分布不均与旱涝灾害频发的双重挑战,绵竹以早谋划、早布局为工作导向,将科学规划作为灌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基点。市水利局创新性地将城市发展、国土空间、生态环保和乡村振兴等规划要素有机整合,编制形成具有系统性的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规划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防洪安全保障、水生态保护修复和水网体系建设等关键举措,科学构建水库—塘坝—渠系三级联动调控体系,为不同灌区量身定制基础设施升级方案。这不仅确保了工程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协调统一,更为提升灌溉效率、保障农业用水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工程攻坚 干支渠系改造提升灌溉效能

  7月30日,在红岩渠牟尼庙支渠富新镇杜茅村段,新改建的渠道笔直延伸,将丰沛的水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广袤的田野。该段渠道因年久失修、积淤严重,导致泄洪和灌溉能力严重不足,对沿途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稳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2023年,绵竹市水利局全面实施红岩渠牟尼庙支渠综合整治工程,对3566米渠道进行系统性改造,同步完成13座渠道桥梁的拆除重建工作。工程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区域防洪排涝和农业灌溉效能,也有效改善了沿线村庄的整体景观风貌。

  十四五期间,绵竹市水利局重点推进官宋硼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及牟尼庙支渠整治等关键水利工程,累计完成12条干支渠的现代化改造,总长度超过40公里。一系列工程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区域水网系统的整体效能,有效拓展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功能。

  三分建、七分管。绵竹市坚持建管并重原则,在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持续强化渠道维护管理机制。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对国管渠系实施系统性清淤疏浚,有效保障了30余万亩良田灌溉生命线的畅通无阻。2025年春灌前夕,市水利局投入50万元,重点完成红岩渠20公里、汉九渠2公里等骨干渠道的清淤补漏工作,确保输水系统高效运转。主动脉微循环同步治理的立体化管护模式,实现了水资源从源头到田间的精准输送和高效利用。

  智慧赋能 数字监测引领管理革新

  近年来,绵竹市水利局积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通过深度整合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推动灌区管理智能化转型升级,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灌溉向智慧水利的跨越发展。

  在官宋硼灌区改造项目中,信息化建设被列为重点内容。项目通过建设智能监测平台及配套设施,实现了对绵远河上游及各分水口水位、流量的实时监控系统构建了覆盖灌区主要节点的远程监测网络管理人员通过中央控制平台可实时掌握全域水资源调配情况,显著提升灌区运行管理效率。

  今年春灌期间,绵竹市水利局依托各水利服务站,精准掌握全市蓄水状况和需水情况,制定科学的用水计划及轮灌安排,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调配。

  此外,自2023年开始,绵竹各水库还安装了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及视频监控设备,实现了对水库水位、降雨量等关键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不仅有效提升了水资源调度决策的科学性,更推动传统人工巡查向智能化技术防控的转型升级。

  清流润田畴,粮安根基稳。绵竹市水利局将继续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己任,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灌区管理体系,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水利力量。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8月2日

作者:周韵 王勇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