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四川

四川春灌供水管水有哪些新变化?

发表时间:2025-04-23

  □本报通讯员 邵明亮

  春日里,巴蜀大地生机勃发。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兆雅镇,连片育秧棚里的水稻幼苗已被移栽到新的田块。

  “今年放水很及时也很充足,我们抓好农时把700多亩水稻全部栽插完毕。”泸县雅龙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世兰介绍。

  进入4月,四川春灌大面积展开,农业用水持续攀升。今年,四川省春灌工作在蓄水、供水、管水方面有哪些新变化?

  从望天蓄水到“立体保供”

  “春灌放水时间总计就30天。”薛世兰介绍,合作社流转的700多亩水稻田位于泸县三溪口水库灌区,三溪口水库只放一轮春灌用水,灌区插秧时间很紧迫。

  能否把春灌放水时间延长?三溪口水库管理所所长毛磊面露难色:“虽然三溪口水库是泸州市最大的水库,正常库容2510万立方米,但现在蓄水量只有1625万立方米,不仅要保障灌区8.5万亩农田灌溉,还要考虑到灌区后续其他用水需求,供水压力不小。”

  不过毛磊也带来一个好消息——三溪口水库灌区2023—2025年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已基本完成。过去,三溪口水库水源经主干渠到达渠尾的河溪子水库需要22个小时,如今提前4个小时就能到达,而且渠系渗漏、损耗大大降低。

  “尽管放水时长还是30天,但灌区用水时长和来水量都比往年要好。”泸县水务局水库管理站站长吕享华介绍,此次重建和改造也将大幅度提升灌区应对旱情的能力,灌区用水正从望天蓄水逐步转向“蓄引提”多管齐下的“立体保供”新格局。

  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26万处,蓄引提水能力351亿立方米,能够较好地保障每年春灌用水需求。

  从经验调水到“科技助攻”

  “鼠标一点,水就到田。”在雅安市名山区玉溪河灌区百丈水库片区调度指挥分中心,值班员轻点鼠标,15公里外的支渠闸门便缓缓开启,渠水精准流向车岭镇天池村的种植基地。

  该种植基地的负责人陈吉勇最近正准备泡田:“过去催水要等很久,现在一个电话水就能很快到位。”这一变化,源于玉溪河灌区投用的“智慧大脑”——数字孪生系统。该系统通过整合气象、水文、土壤墒情等数据,能模拟灌区未来7天用水需求,自动生成调水预案,并且水量分配误差很小。

  如今,数字孪生技术正在重塑四川春灌供水调度体系。

  在都江堰灌区,数字孪生都江堰渠首枢纽系统实现对渠首枢纽及59孔闸门联调联控,以及六大干渠调水全流程智慧化管控。调水配水全流程线上作业,让岷江水从源头到田头“一键直达”。

  “当上游来水或灌区需水情况发生变化时,数字孪生系统可结合供水计划自动生成调水方案,将供水计划调整、配水计划测算、调水计划下达、闸门控制执行集成为一个预案模块,实现线上一键执行。”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眉山市,当地探索建设“农灌水厂”,通过泵站提引和管道输水,将水向山丘缺水区域输送,并建立村级智能化管灌系统,实施“一户一表、一户一码”数字化工程,精准送水到户。用水户按需扫码取水用水,在节约人力成本的同时,还实现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在巴中市平昌县板庙镇,蓝莓基地则用上了智能灌溉系统。该系统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自动触发喷灌。“用水量省了一半。”当地种植户张建华笑着说。

  从各自为战到灌区“一盘棋”

  今年,四川省武都引水工程运管中心确定的春灌供水原则让人眼前一亮:先下后上,集中连片。

  “过去,灌区各地‘各自为战’,都想早点用水,但春灌放水后往往是上游地区先受益。水源有限时,很容易出现下游地区无水可用的局面。”武都引水工程运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现象的改变得益于四川近年来针对全省大型灌区开展的“一体化”改革。

  “今年春灌,尾水灌区将优先用水。”武都引水工程运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通过精准测算上下游需求,灌区将首轮供水提前至4月,处于尾水片区的盐亭县比上游县(市、区)先用水,供水保证率还将从过去的50%跃升至95%。

  同样的变革也在都江堰灌区上演。都江堰灌区内的重要囤蓄水库——黑龙滩水库,受大坝除险加固需要低水位作业的影响,去年8月底主汛期结束时,蓄水量仅为1.84亿立方米,较上一年同期少蓄4400万立方米。此外,黑龙滩水库处于都江堰灌区的尾水片,受限于渠道引水能力,即使不间断向水库输水,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喝饱”。

  面对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与蓄水的双重任务,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推行“错峰施工+分段蓄水”模式,将引蓄水任务细化分解到每天,并在工程项目收尾阶段加大引蓄水力度。此外,都江堰灌区实行“一盘棋”调水机制,有效解决了灌区春灌用水“打挤”的老问题,让全灌区均衡受益、同步栽秧。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4月23日

作者:邵明亮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