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四川

四川攀枝花市奏响春灌“进行曲”

发表时间:2025-04-17

  □本报通讯员 张鹏 彭莉

  春耕时节,四川省攀枝花市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随着近期气温加速回升,农业用水需求逐渐增大,攀枝花各区县如何做好春耕备耕“水文章”?

  百年“班水制”保障灌溉

  阳春三月,在仁和区同德镇新民村,清澈的山泉水顺着水渠一路蜿蜒,流向田间地头。

  这条如长龙般的水渠,正是有着288年历史的新民大堰,是新民村生产用水的“生命线”。新民大堰全长9.8公里,始于同德镇双河村仙人洞组,止于布德镇新桥村高峰组,滋养着沿线2500余名村民以及3000多亩土地。

  一条水渠如何润泽这么多的农田?秘诀在于新民村流传至今的“班水”制度。

  “顾名思义,就是轮班用水的制度。”新民村党支部书记兰明海介绍,每年3月至5月用水紧张,村民们有序分班分时段用水。轮到下一班的群众用水时,上一班的群众便会自觉堵上码口,减少用水,如此轮流反复。

  兰明海所说的码口,是一种原始的分水口,开在水渠侧壁,有不同的尺寸,根据下游用水情况设定。每当村民需要用水时,通过开关码口进行合理分水。这是“班水”制度得以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集合了古人分水的智慧。

  流经新民村的水渠有6.3公里,设有大大小小的码口数十个。其中,在新民大堰主渠道商量坪段,就有5个不同尺寸的码口,小到1寸,大到7寸,承担着新民村3个村民小组的分水重任。

  村民们还创新实施“水租粮”机制,通过民主推举选出“坝长”,负责渠道的管理与维护,保障“班水”制度的运转。而村民们则按照田地实际需水与码口补水的情况缴纳“水租粮”,按1.7元每斤的粮食价格进行折算,支付“坝长”们的酬劳。据统计,2024年,304户农户交纳新民大堰“水租粮”约1.3万元。

  灌溉得到保障,新民村产业快速发展,早春蔬菜、特色水果产业步入快车道,2024年新民村人均年收入达2.76万元,四成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3万元。

  田间实现“智”来水

  连日来,地处川滇交界处的仁和区迤沙拉村,水权水价改革示范项目正在快马加鞭建设。

  广袤的田间,矗立着一个个特别的节水“神器”——智能计量终端,这种新型智能灌溉设施,帮助村民实现刷卡浇地,自动计量计价,最大程度节约用水量。智能计量终端每10亩地设一个,共183个,覆盖1825亩示范地。

  2023年,久旱的迤沙拉迎来巨变,金沙江大峡谷太阳能提水泵站工程通水,以“光伏+储能”为动力源,金沙江水跨过千米高差,“逆流”而上为土地“解渴”,改写了当地“眼望着金沙江水流过却不能用”的历史。

  “工程实现了以光电资源换水资源,以水资源促进高效农业,以高效农业盘活水经济,走出了高原山区水资源保障破局之路。”攀枝花市水利局农村水利科负责人宿友治介绍,围绕保障迤沙拉村太阳能光伏泵站工程及迤沙拉灌区设施的良性运行,当地深入推进水权水价改革,建设现代化灌区。

  2024年9月,迤沙拉灌区水权水价改革示范项目拉开建设序幕。据了解,项目实行灌区“水网+信息网+服务网”现代化管理,即通过完善现有水利设施与管网构建脉络分明的“水网”,增加水资源调度、安全监控、在线巡检、智能计量终端及运营管理等系统“信息网”,融入农业科技、农资服务,并搭建社会化、市场化24小时运营“服务网”,提高农业水利现代化水平。

  宿友治介绍,灌区按照“优先保障粮食灌溉用水,再保障承包地用水,优化配置开荒地用水”分配次序,明晰各用水户最大用水权边界,将项目区每年62.89万立方米水权总量初始分配到586户村民。同时,灌区采用“准许成本+合理收益”的定价方式核定水价,首年2.04元每立方米,项目运行1年后,将由价格主管部门开展成本监审,采用协商定价或政府定价的方式确定供水价格,每5年进行一次调价。

  田间实现“智”来水,灌区用水矛盾得以解决,迤沙拉村的发展也随之提速,曾经的撂荒耕地披上绿衣。如今,村里通过引进外来企业打造蓝莓基地65亩,农户自发种植草莓30亩,新种植油菜120亩,千年彝村焕发新活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4月17日

作者:张鹏 彭莉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