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内蒙古

荒坡孕“金山” 沟壑变良田

——内蒙古探路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发表时间:2025-09-26

 

侵蚀沟治理工程新增耕地 本报通讯员 蕊妮

  □本报通讯员 李萌

  9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巴日嘎斯台乡水库村的田野上,一场签约仪式备受关注——全自治区首批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与新增耕地指标“双交易”正式落地。22.32平方公里生态产品5年开发经营权以302.5万元成交,43.17亩侵蚀沟治理工程新增耕地指标以151.09万元签约,总交易额达453万元。这不仅标志着内蒙古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取得“零的突破”,更是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收益反哺—循环治理”的创新模式,为北方生态脆弱区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可行路径。

  治理筑基:系统修复夯实生态本底

  作为内蒙古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科右前旗坚持治理先行,以水土保持工程夯实生态价值转化的基础。近年来,当地聚焦水库小流域与侵蚀沟两大治理重点,累计投入1.29亿元,构建“工程+生物+封禁”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

  在水库小流域,总投资1000万元的综合治理提质增效项目成效显著:新建石坎水平梯田0.11平方公里,利用水库清淤土改造陡坡零散地为连片良田,配套蓄水罐及滴灌设施;栽植樟子松嫁接红松、榛子、沙棘等经济林0.55平方公里,林下套种赤芍、黄芩等药材;实施封禁治理17.94平方公里。治理后,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度从43%提升至85%,林草覆盖率增至31.14%,年拦蓄地表径流17.91万立方米,减少土壤侵蚀2.84万吨,昔日的荒坡已成为乔灌草结合、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复合区域。

  与此同时,总投资1.19亿元的侵蚀沟治理工程覆盖10个苏木乡镇、34个嘎查村,对265条总长344.5公里的侵蚀沟实施针对性治理:新建沟头防护275处、谷坊2078座、护岸3.2万米,利用秸秆、山皮石填沟1.8万米,累计恢复耕地80.34亩、新增耕地67.64亩。以16号侵蚀沟为例,通过秸秆分层压实抬高沟底并覆土,5.3亩侵蚀沟变为可耕地,秸秆分解还能提升土壤有机质。治理工程每年可增产粮食18万余斤,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趋势,为粮食安全筑牢生态屏障。

  机制创新:“双交易”激活生态资源价值

  “生态治理不能只靠政府‘输血’,更要建立市场‘造血’机制。”科右前旗水利局局长王爱武表示。当地创新整合小流域与侵蚀沟治理成果,构建“两类空间融合、双轨交易协同”的转化模式,推动生态资源成为可交易、可增值的“活资产”。

  生态产品开发经营权交易以水库村22.32平方公里区域为核心,涵盖经济林、牧草、林下产品及养殖产品的5年开发经营权。交易严格遵循“确权—核算—评估—竞价”流程,最终通过兴安盟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以302.5万元成交,惠及550户1311名村民。

  新增耕地指标交易则聚焦侵蚀沟治理成果,将43.17亩新增耕地纳入非农建设补充耕地储备库,依据自治区相关标准以151.09万元完成交易。交易前,经自然资源局实地核定耕地标准、农牧局开展质量鉴定,确保耕地合规安全,为粮食生产提供优质资源补充。

  “‘双交易’不是简单‘卖资源’,而是让保护者获得持续收益。”水库村支部书记崔宝权介绍,仅林下经济加工销售就带动村民年增收300余万元,以工代赈模式更让参与管护的村民人均临时增收8000元至1万元。

  闭环反哺:构建可持续治理新格局

  交易的完成只是起点,科右前旗建立“收益反哺”机制,确保生态红利持续回流民生与治理,形成“治理—转化—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小流域交易收益按比例精准分配:20%用于村民股权分红,31%投入村庄基础设施和集体经济,49%返还小流域循环治理——南山水罐片区已利用反哺资金升级“鸡心果+赤芍”“榛子+黄芩”套种模式,提升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侵蚀沟交易收益则全额纳入专项治理基金,用于巩固治理成果与后续工程,实现“取之于沟、用之于沟”。

  自治区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生效友在签约仪式上指出:“科右前旗的实践,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从‘资源’向‘资产’、从‘有价’向‘有市’迈出关键一步。”这一在黑土区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与耕地指标协同交易的创新案例,其亮点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空间统筹,将小流域71.32平方公里与侵蚀沟287.95平方公里全域规划,实现生态治理与资源转化协同推进;二是交易协同,联动生态产品经营权与耕地指标交易,发挥“1+1>2”的叠加效应;三是机制长效,通过收益反哺让群众从“生态守护者”变为“利益共享者”,激发参与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

  科右前旗的突破,是内蒙古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缩影。未来,内蒙古将深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收益反哺、循环治理”模式,推动水土流失治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在北疆大地上持续铺展。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9月26日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