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水利总投资近3000亿元,流域防洪体系全面完善,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江西:一脉清水万物兴
□本报记者 魏宇翔
“‘十四五’以来,江西以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为契机,大规模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8月27日,在江西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成效新闻发布会上,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罗传彬介绍,省级“十四五”规划11项指标将如期完成,其中6项指标已超额完成。
看投入——“十四五”期间,水利总投资预计近3000亿元,约为“十三五”期间投资的2.6倍。2023年、2024年分别完成水利投资662亿元和704亿元,连创历史新高。
看工程——长江干流江西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提前完工,166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现“五年任务三年完成”。新开工大坳、梅江等4座大型灌区,新增耕地灌溉面积245万亩。
看成效——成功抵御多场超历史纪录洪水以及鄱阳湖2024年发生的有记录以来第七高位洪水,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1%,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80.2%,水土保持率提高到86.51%。
行走在江西,山河壮丽、岁月静好,一幅治水兴赣的新画卷铺展开来。
强投资、补短板——
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施工车辆来回穿梭,起重机将钢筋水泥精准送达作业面,施工人员手握焊枪专注焊接……“金九银十”施工黄金期,总投资13.66亿元的大岗山水库建设正酣。
“自2024年5月开工以来,建设者们倒排工期,全力推进大坝、溢洪道等主体工程建设。”大岗山水库所在的分宜县水利局副局长黄华介绍,工程已完成投资7.5亿元,供水兼导流隧洞全部完工,溢洪道完成98%,大坝基础处理有序推进,有望2026年竣工。
竣工后,大岗山水库5000万立方米的总库容将充分发挥供水效益、防洪效益,彻底解决分宜县城区及周边区域水源单一、供水保障率不高、水质性缺水等问题,有效保障袁河下游防洪安全。
南昌市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是目前江西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水利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建设。
“2022年,赣江南昌段水位连创历史同期新低,河床裸露开裂,部分饮用水取水口甚至无法取水,居民饮水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南昌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回忆当时的场景说,“这也更加凸显了这个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们必须要保质保量完成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
据介绍,工程预计2026年年底前竣工,建成后赣江尾闾、抚河尾闾将分别增加城市蓄水6亿立方米和1.4亿立方米,显著抬高枯水期水位,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供水安全。
乐平水利枢纽、鄱阳湖4处国家级蓄滞洪区等一批重大防洪工程开工建设,万亩圩堤基本达标,“头顶一盆水”的万座重点山塘除险加固全面完成,治理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五河及中小河流1895公里……
“十四五”以来,江西省水利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为江西强化水安全保障、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注入澎湃动能。
随着骨干工程陆续建成,江西逐步构建起以水库、堤防、蓄滞洪区为骨干的防洪工程体系,流域防洪格局持续完善,防洪能力显著提升——五年来,面对乐安河、修河等超历史洪水和鄱阳湖流域百年大旱,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
重实效、保民生——
供水灌溉双线提质增效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灌区建设关乎粮食安全。“十四五”以来,江西实施99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完成5000余处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整治,耕地灌溉面积达351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约5.5亿斤。
吉安市是农业大市,但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分布不均,“看天吃饭”曾制约着粮食稳产。
“为保证区域粮食安全,我们2023年成立工作专班,仅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峡江灌区前期工作。其中,幸福灌片自2024年5月开工建设,同年12月完工,2025年3月就已开始发挥效益。”吉安市水利局副局长郭利宇说,每逢灌溉旺季,村民们过去需要熬夜排队放水,甚至因争水产生矛盾。现在,一座座泵站昼夜不息运转,实现了“水等田”。
“多亏灌区及时放水,我家的50多亩农田按时浇上了水,要不然得减产一半以上。现在丰收应该不成问题。”吉水县八都镇竹塘村种粮大户王冬根说。
今年双季晚稻种植关键期,吉水、峡江、新干等地遭遇旱情,许多水库山塘水位降到死水位,无法满足下游农田灌溉需求。峡江灌区启动泵站抽水50多天,持续为当地农作物输送“生命水”超过700万立方米,有力支撑了粮食丰收。
“以前从手摇井里取水,旱季水压不稳。现在用上干净、方便的自来水了。”九龙山乡黄田村村民王大爷一脸欣慰地拧开自家的水龙头。
农村饮水安全关系民生福祉。2024年,新余市实施江口水库九龙山乡移民村饮水安全保障项目,总投资约3000万元,新建护岸挡墙、穿堤管涵、加压泵站,铺设供水管网,并将河流防洪标准提升至10年一遇。
“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惠及9200多人,彻底消除3处历史险工险段,保护下游2400亩耕地免受洪灾威胁,结束了12个村‘旱季断水、饮水单一’的历史。”九龙山乡乡长喻新根介绍。
“十四五”以来,江西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完成工程改造提升5292处,压减小散工程1697处,开工规模化供水工程258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1%,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80.2%。
抓治理、优生态——
绘就人水和谐新图景
秋意渐浓,宜黄县宜水河畔芦花摇曳,碧波倒映着湛蓝的天空,鹭鸟掠过水面,市民游客漫步滨水步道。“在河畔跑步像在自然画廊里运动。”跑步爱好者王女士说。
2022年,宜水被水利部列为首批7个幸福河湖建设试点之一,今年入选2024年幸福河湖优秀案例。
“我们坚持‘以原生态河道为主,人工景观为辅’的原则,最大限度保留河流自然形态。”宜黄县水利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新建生态护坡8.6公里、生态护岸17.2公里,清淤疏浚15个节点,除险加固8座水库和山塘;新建3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8个村组污水收集设施;治理5万亩农田面源污染,规范畜禽养殖,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既提升了防洪能力,又守护了生物多样性。
此外,宜黄县充分利用幸福河湖建设的配套项目,打造“水利+产业”模式,推动当地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等业态融合发展。
在棠阴镇小河村,“小河弯弯”田园综合体的1700亩蔬菜基地里,秋季辣椒迎来丰收。村党支部书记周俊平高兴地介绍:“去年基地带动300多人就业,为村集体增收80多万元。”
水文化资源的挖掘,进一步带动了流域旅游产业发展。棠阴古镇、中华山生态园等一批特色景点串珠成链,吸引了众多游客。2023年以来,宜水沿线已接待游客12.6万人次,成为拉动乡村增收的新引擎。
以幸福河湖建设为抓手,江西打造河湖长制升级版,开展了8个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4个幸福河湖国家试点,综合治理水土流失5497.03平方公里,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126条,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6.51%,一批有颜有“值”、有情有景的幸福河湖“江西样板”不断涌现。
孔目江,是新余市母亲河,穿城而过。曾几何时,孔目江污染严重,鱼虾绝迹,臭味刺鼻,人不敢下水。孔目江治理刻不容缓。
2022年9月,新余市出台《新余市孔目江城区段幸福河流建设实施规划》,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治理、水岸线管控、水生态修复等六大工程。孔目江流域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共设立河湖长188名,确保每条河流、每个湖泊均有人管理。仅2024年,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河巡湖7832次,解决河道淤积、污水直排等问题149个。
新余市还投入30余亿元实施黑臭水体整治、雨污分流改造等项目,建立常态化保洁机制。昔日污染严重的孔目江如今清澈,河流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政府依江打造的孔目江国家湿地公园,也成了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踏平坎坷成大道,整理行装再出发。“我们将加快构建省级水网主骨架,推进其与国家及市县水网贯通,打通‘最后一公里’。同时,精心谋划重大水利项目,持续完善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水生态治理和数字孪生水利四大体系,强化对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水利支撑,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罗传彬说。
作者:魏宇翔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