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江西

鄱阳湖畔,15亿立方米“防洪胃”守护安澜

——走进蓄滞洪区系列报道之二

发表时间:2025-04-09
  □本报记者 席晶 万晨茜 通讯员 汪小珊

  阳光穿透浓雾。连绵多日的阴雨天气间隙,记者前往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的东南岸。这里,正孕育着一项关乎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与沿湖百姓福祉的重大水利工程。

  ——江西省鄱阳湖康山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正以冲刺姿态,抢抓工期、加紧建设。

  作为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山蓄滞洪区建设包括哪些关键设施?目前的进展情况如何?洪水来临时,它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汽车穿行在康山大堤上。一侧是枯水期的鄱阳湖,不时有水鸟掠过星罗棋布的水域;另一侧,便是建设中的康山蓄滞洪区。

  康山蓄滞洪区所在区域曾是鄱阳湖的一部分,后因特殊地形、筑堤围垦等原因,形成了现在的蓄滞洪区。它经历过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的转变,见证过人与湖的“冲突”与“握手言和”。

  如今,这片区域正优化布局、健全设施、提高标准,以确保当鄱阳湖内的超标准洪水裹挟着千钧之力奔腾而至时,可以依照指令瞬间开启“吞洪模式”,以15亿立方米的“肚量”,削减洪峰、分蓄洪水,最大程度地减轻湖区乃至整个江西的防洪压力和总体损失。

  走进工程第1标段,最先见到的是退休返聘的水利专家陈岗。他多年从事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熟知江西水情:“江西雨多。每年的4—6月,鄱阳湖要承接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来水;又因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7—9月要调蓄和承接长江来水。而分洪最有可能出现在7—8月。”

  对着展板上的示意图,陈岗告诉记者,鄱阳湖周边共有4座蓄滞洪区,包括康山、珠湖、黄湖和方洲斜塘,共同承担分蓄长江25亿立方米超额洪水的任务。其中,康山为国家重要蓄滞洪区,是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达标建设后,启用标准为20年一遇。当预报湖口水位将达到22.50米(吴淞高程)并继续上涨时,康山蓄滞洪区将被率先启用,相当于为长江流域防洪体系装上“减压阀”。

  “20世纪90年代,这里分洪缺乏有效的保护设施,一次分洪要紧急转移4万人,经济损失巨大。而且以前没有分洪闸,只能靠炸药破堤分洪,不仅安全性差,而且难以精准控制。”陈岗感慨地说。

  工程第1标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设可以及时、安全、有效实现“分得进”目标的康山分洪闸。

  远远望去,总宽483米、共28孔的分洪闸如钢铁巨龙横卧。闸门已经安装完毕,启闭机房主体结构完工,尚未封顶。

  穿过第一道高大的闸口,走进施工现场。十几位头戴黄色安全帽的工人,在三面围着黄土的长方形凹槽里有序施工,他们将钢筋一层层铺设在混凝土底板上,焊接、绑扎……挖掘机舒展着长臂,将一斗斗泥土倾倒在载重汽车上,运向远方。

  据施工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的现场负责人崔龙介绍,工人们正利用晴好天气,加班加点建设分洪闸两侧的扶壁式挡墙。分洪闸将于4月底前具备挡水条件,确保工程安全度汛。整体工程计划今年年底前完工。

  蓄滞洪区分蓄洪水威力巨大,同时也是区内居民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工程第4标段,古竹安全区正在建设中。一道由红色黏土填筑的安全围堤格外醒目,排涝工程穿堤而过。安全区内,栋栋小楼鳞次栉比,门前的油菜花次第开放,百姓们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安居乐业;安全区外,平整的土地播下丰收的希望,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道高高筑起的安全围堤,将为纳入保护范围的区域提供坚实的屏障。

  傍晚时分,记者赶到康山蓄滞洪区建设项目部,会议室里正在召开每月一次的工程建设推进会暨安全生产例会,参建各方人员济济一堂。

  项目部常务副主任敖跃飞正在部署防汛准备工作:“要把抢险队伍组建好,把防汛物资采购到位。穿堤建设物要通水,不能影响地方排涝和春灌。”

  简单吃过晚饭,业主单位和监理、设计、施工单位的几位负责人又围坐在一起,讨论起施工中遇到的难题。记者也在和他们的交流中了解到更多故事。

  因征地、天气等因素影响,项目部提出“奋战30天”,1个月完成了1个多亿元的产值,5个标段同时掀起建设高潮。

  酷暑也曾给工程建设带来难题。“打碎的鸡蛋放在钢板上都能熟了”,项目部通过备足野外施工所需食品药品、缩短作业时间、调整作业时段,确保人员安全和工程进度。闸墩浇筑过程中,采取从3米以下深水区域取水进行混凝土搅拌,夜晚浇筑并不间断洒水降温等措施,在40多摄氏度高温天气下实现“混凝土入仓温度不得高于25摄氏度”的技术要求。

  “临时党支部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部工程建设处负责人张少青介绍,40多位党员组建了临时党支部,在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2024年汛期,直径约20厘米的管涌险情突现,危急时刻,临时党支部书记陈云翔带领党员干部,在狂风暴雨中奋战到凌晨3点,成功控制住管涌险情,确保了康山大堤的安全,保护了沿湖十几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设计单位成立常驻工地的党员突击队,遇到地质勘探与原设计不符等情况时,结合实际及时修改设计方案,随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据数字孪生标段技术负责人付红贤介绍,康山蓄滞洪区数字孪生平台除具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功能外,增加了人口转移和灾后评估两个板块,可运用现有信息化手段、技术,服务于线下工作,更好地保障受灾人员顺利转移,并可通过平台收集的基础数据,生成灾后评估报告,为灾后重建提供支持。

  离开项目部时,将近晚上8点。借着朦胧月色和连廊的灯光,记者看见U形院子里的围墙上,张贴着一张张施工进度计划作战图,工程进度一目了然。项目总监理工程师陈振告诉记者:“我们把节点工期精确到每一天,精确到每一个建筑物,有效保障了工程按计划推进。”

  随着康山蓄滞洪区工程建设推进,一幅更加安全、美好的画卷徐徐展开。这座凝聚着众多建设者心血与智慧的蓄滞洪区工程,也将成为守护长江中下游安澜的堡垒,在未来的岁月里默默发挥作用,见证着鄱阳湖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4月9日

作者:席晶 万晨茜 汪小珊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