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管涌抢险
□本报通讯员 徐丽
6月21日,澧水右岸,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澧南垸。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管涌抢险,以“快、准、狠”的处置,成功化解险情,确保了堤防安全。
应急响应 争分夺秒
6月21日15时左右,澧南垸退出警戒水位,但当地并未停止巡垸查险。18时30分,堤防巡查员发现一处堤段垸内压浸平台脚与农田接合部水下有多个管涌,最大一处有直径约0.5米的沙环出露,第一时间报险。
接到报告后,澧县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带领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险情。
23时,湖南省水利厅工作组及常德市水利局工作人员到达澧南垸出险堤段。在听取现场技术负责人员介绍抢险方案后,省市县专家进行会商,决定采取“围堰蓄水平压、堰内卵石压浸”除险方案。
抢险现场,3台挖机3台铲车在修筑进场道路,抢险人员从堤坝旁一列排开至压浸平台脚,接力传输沙袋,将沙袋放至农田边,由相关人员叠起围堰。
6月22日3时,围堰合龙。同时,外河水位也下降了两米,险情得到缓解。6时,围堰基本建设完成,高度约1.5米。15时20分,砂石压浸平台全面完成,机器和人员陆续退场,从险情发现到处理完毕用时21小时。
科学决策 精准施策
澧南垸堤防坐落在砂卵石双层地基上,上部为1.5米~5米的粉质黏土,下部为厚度达数十米的砂卵砾石层,高洪水位时,堤内外水位差较大,易形成地下水渗流通道。
参与抢险工作的湖南省洞庭湖水利事务中心二级巡视员向朝晖介绍:“我们工作组多位专家与当地技术人员经过深入分析和讨论,建议采用围堰蓄水平压方案。通俗地说,就是降低内外水位差,堰内水蓄高一点,压力就相对减少一点。恰好外河水位也在下降,昨天到现在下降了两米,内部又增加了一米多,这样水压差就小了。”
此外,抢险当晚,现场专家建议在围堰的基础上,在堰内填筑砂石压浸。通过精准实施该策略,险情得到有效处置。23日上午,省水利厅工作组再次到现场查看,发现流出来的是清水,周边未见新的鼓水点,说明险情处置是成功的。
铁腕除患 确保安全
洞庭湖区堤防砂石地基占相当大的比重,堤基管涌问题突出。从历年统计的湖区堤防险情情况来看,管涌险情数量最多。湖南省洞庭湖水利事务中心高度重视砂石地基处理,采取一系列铁腕措施消除堤防管涌带来的溃堤风险。
据介绍,当前,湖南省洞庭湖水利事务中心全力推进洞庭湖综合治理,加快实施重点垸堤防加固一、二期工程建设,加快谋划蓄洪垸及一般垸砂基等薄弱堤段治理工程,提升防汛抗洪能力。同时,加强管涌险情抢险技术培训,汛前组织湖区各县市区进行抢险技术培训,重点讲解堤防管涌、渗水、裂缝、滑坡等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险情抢护要点。
“此次澧南垸管涌处理及时,速度快,效率高,方法科学合理精准。针对险情位置采取了果断措施,力度大,成功将溢出点压住,真正体现了‘快准狠’的处置原则!”湖南省水利水电科学院副总工程师付仕余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6月27日
作者:徐丽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