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湖南

湖南郴州市青山垅灌区:以“三带模式”破题 书写春灌保粮新答卷

发表时间:2025-04-11

  □通讯员 尹三生 廖章杨

  地处湘南腹地的青山垅灌区,承担着永兴、安仁和资兴三县(市)39.8万亩农田灌溉重任。面对2024年格美台风重创和春灌双重考验,青山垅灌区创新推行三带模式,以工程抢修+智慧赋能+机制革新组合拳破局,构建起“工程提效—精准配水—服务下沉”的全链条保障体系。

  “三带模式”强基:党群联动催生新活力 

  支渠不畅,灌区难安!”2024年11月26日,在柏安干渠白霞支渠整治现场,青山垅灌区管理局局长谢东斌带领30余名党员、村民用铁锹、竹篓清理淤泥疏浚渠道。面对支渠淤塞、管护缺失的问题2023年以来,青山垅灌区创新推行党员带群众、机关带基层、干渠带支渠三带模式”,通过“红色”领航、三级联动,带动灌区党员群众投工投劳,整治、维修输水渠道,累计改造、疏浚金文、曾家、白霞、平华等支渠12477米。2025年1月24日,管理局召开灌区工作务虚会,局党委决定持续深化“三带”模式,推行“N+1”“1+1”机制,安排局机关5个部门全体党员和5名党员技术骨干,分别联系5个基层所站,在保灌保供、防汛抗旱、工程建设等急难险重工作方面对基层所站进行一对一全方位帮扶,推动机关与基层同频共振、党建与业务互融互促,用红色引擎驱动灌区建设管理,为服务“三农”注入强劲动能。

  工程攻坚+物业化管护:筑牢输水“生命线”

  3月20日,青山垅灌区青柏干渠渠堤修复施工现场,人头攒动,机器轰鸣,一副热火朝天的场景。

  “台风雨冲垮的渠堤,我们用15天抢通!”回忆起2024年台风“格美”抢险时的场景,灌区管理局工程建设管理部负责人郭光雄仍心有余悸。当时,青柏干渠出现22米垮塌,抢险队冒着二次垮塌的风险及时对受损部位采取应急措施,在渠道内浇筑了临时性的过水管道,恢复通水能力,确保农业灌溉不受影响。今年又筹集专项资金80余万元,对该处水毁工程实施混凝土护坡、渠道加固等永久性修复,彻底解决输水安全隐患。

  “今年春灌比往年又提前了7天时间,好在我们催得紧,没耽误事。”望着汩汩清水缓缓通过柏安干渠永兴经济开发区柏林产业园段,灌区柏林中心管理所所长曾凡彪松了口气。永兴经济开发区柏林产业园段是灌溉用水通往安仁片区的必经之地,因园区建设造成渠道安全隐患。从2024年底灌区就督促园区相关公司投资50万元,采取水泥固化等工程措施,对该段300余米有安全隐患的涵洞、边坡进行了紧急处置。

  为破解渠道清淤扫障“线长面广点多人手少”困局,灌区创新推行物业化管理,与第三方公司签订3年期合同,组建专养护队对67公里输水主干渠实行全天候清淤扫障,确保渠道全年畅通。管理局采取“无人机巡检+人工核查”方式进行监管清淤扫障实现从“突击式应对”到“常态化管理”转变,渠道常年保持畅通无阻,输水断面达标率100%。物业化管护使渠道输水效率大幅提升

  智慧调度+分级轮灌:激活水资源“乘数效应”

  灌区调度现在有了智慧大脑”打开青山垅智慧灌区综合管理平台,大屏实时显示着114重要区域的视频画面以及259个监测点位的相关数据。刚刚从监控设备修复现场回来的信息化专业技术员廖章杨坐在电脑边轻点鼠标,100余公里外的青山垅水库水情工情立马映入眼帘、一览无余灌区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融合卫星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借助软硬件配套设施,实现了全方位的实时监控与科学调度,为灌区的高效运行和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提供了坚实保障。

  面对春灌用水供需矛盾,灌区采取“三级分片轮灌机制39.8万亩农田划分为3个灌片,按先丘陵后平原、先经济作物后粮食作物顺序轮灌既避免用水冲突,又提高灌溉用水效10%。截至目前,分片分级轮灌累计调配水量550余万立方米。

  随着现代化灌区建设持续推进,青山垅灌区以三带模式凝聚合力,用智慧化、标准化重塑灌区肌理这条流淌在湘南红土地上的水脉,正谱写新时代渠相通、水畅流、粮满仓的壮美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4月11日

作者:尹三生 廖章杨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