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润绿城
——广西南宁市2024年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侧记
□通讯员 杨盛 农姁霖 卢明发
百里秀美邕江,奔腾不息;山水映照绿城,锦绣如诗。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深入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系统治理,严守水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打好碧水保卫战,为美丽南宁建设筑牢水生态环境根基。
2024年,全市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市县两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建成区原有黑臭水体水质达标率持续实现“三个100%”,邕江(郁江南宁市段)入选2024年幸福河湖优秀案例。
齐抓共管 打好治水“组合拳”
2024年,南宁市全力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共治,推进平陆运河、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开展邕江等七大河流“提质进位”行动,投入42.46亿元实施73个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污水处理厂站网设施更新改造。六景、伶俐、马巢河、沙井等水质净化厂项目加速推进,武鸣区生活污水收集量显著增加。南宁市先后出台《南宁市邕江滨水区域条例》《南宁市城市内河湖泊保护管理规定》等地方性法规,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汇聚碧水保卫战的强大合力。
在强化水环境治理体系科技支撑方面,南宁市整合水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绘制流域监控断面、水源地、排污口、污染源“矢量化一张图”,运用全市58个水质自动监测数据,落实超标预警机制,组织23次水质异常断面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推动各地守水有责、守水尽责。结合深化河湖长制工作,通过齐抓共管,南宁打出了一套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治水“组合拳”,使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
严守底线 保护百姓用水安全
打好碧水保卫战,水源地保护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南宁市全力推进邕江上游二期引水和应急引水工程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南宁市区饮用水取水口将上移至左、右江,形成“两江并举、互为备用”的供水格局,为城市供水安全系上“双保险”。加快推进重点水网工程建设,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南宁宾阳大庄支线提前4个月建成并正式启动通水,为首条线路发挥供水效益。积极应对15次较强降雨,成功防御“5·19”特大暴雨、2024年郁江第1号洪水,实现全年水旱灾害防御零伤亡。
在加强水源地保护方面,南宁市依法依规推进多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划尽划”,完成镇级以上水源保护区矢量校核。2024年,南宁市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隔离设施、标志牌建设及周边环境整治,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巡查水源保护区350个(次),累计整治水源地环境问题260个。
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方面,南宁市完成投资1.05亿元续建和新建3项供水工程,实施185个乡村振兴库供水保障工程,受益103.99万人,全面完成488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受益201.69万人。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农村供水人口486.36万人,自来水普及率94.14%,规模化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比例50.04%。2024年,及时处置各渠道反映的农村供水问题168件。全市落实农村供水管理“三个责任”,确保问题动态清零,保障全市城乡供水安全。
标本兼治 保障城市内河长治久清
打好碧水攻坚战,重点在保护,要点在治理。
南宁市加快完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深化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建立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黑臭水体、入河排污口多部门常态化联合巡查机制,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2024年南宁市投入超16.28亿元用于污水处理和管网维护,累计完成超1000公里污水管网建设和8000多个雨污管网错混接点改造,“厂—网”一体化运维和海绵城市建设经验获住建部推广。
同时,南宁市不断推进入河排污口的查、测、溯、治,为41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安装“天眼”及在线监测设备,建立“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管体系;聚焦群众关切的排污口问题,开展汛期入河排污口监管“雨燕”行动,建立城市水环境治理风险隐患民生事项清单,科学论证并设置六景、伶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等7个入河排污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可靠的生态环境要素保障。
南宁市率先落实河湖长制激励资金260万元。2024年开展巡河(湖)11.78万人次,协调解决问题180个;完成河湖遥感图斑复核2532个,“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整治268个;完成62条河流健康评价报告编制,完善1227条水普外河流划界工作,滚动编制90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一河(湖)一策”方案。深化协作机制,探索监督机制,持续推进5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治理河长21.44公里,提前完成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任务。推进灵水湖等10处美丽幸福河湖创建,邕江(郁江南宁市段)入选2024年全国幸福河湖案例。全市共计建成50处美丽幸福河湖,幸福河湖成为全市人民群众和外来旅客享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直接体现,也得到出席“世界市长对话·南宁”活动的中外嘉宾的赞誉。
治水保水 百里秀美邕江焕发新活力
2012年以来,南宁市围绕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全力打造“百里秀美邕江”,持续推进邕江综合整治。
“百里秀美邕江”全长74公里,邕江段枯水期平均水位抬升至67米,水面扩宽至400米。邕江“堤、路、景、水”结合,水岸如黛,移步异景,美不胜收。南宁市编制《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控制规划》,将邕江两岸148公里的景观进行总体规划,避免大拆大建,保留城市记忆与生态景观,实现了科学生态的开发建设。依托沿江特色文化,围绕提升母亲河形象,结合以苏氏宗祠、邕江冬泳亭、古城墙、洋关码头、灰窑田贝丘遗址等为主的原有历史文化景观,以及赛龙舟、抢花炮、香火龙、板鞋舞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加大对沿岸文化古迹的保护和开发建设,赋予城市新的生命力。
2025年春节期间民生码头邕江夜游 吴锁妮 摄
夜幕降临,邕江两岸灯光璀璨,江水在灯光的闪烁下格外美丽。民生码头上,邕江红色主题游船扬帆起航。2025年春节期间,民生码头邕江夜游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此外,金穗号、牡丹号、老友南宁号等游船每晚向市民、游客开放,人们在船上欣赏着两岸的璀璨灯光,感受着邕江两岸的烟火气。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2月14日
作者:杨盛 农姁霖 卢明发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