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更畅 面貌焕新
——广东水塘河道清淤取得新成效
中山市推进淤泥资源化利用,建成南朗生态补水湿地 本报通讯员 林冰莹 摄
□本报记者 李攀 通讯员 林冰莹
清理水塘超1.4万个、农田灌排沟渠1.5万余公里、河道7067公里,超45万人次参与,清淤总量5051万立方米……广东省第二轮冬春时节水塘河道清淤取得新成效。
2023年10月以来,广东举全省之力,利用冬春时节开展水塘河道清淤,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河道行洪排涝能力提升,以高质量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保护助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建设。
省级河长令按下清淤“快进键”
2024年10月12日,广东省委书记、省第一总河长,省长、省总河长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水塘河道清淤常态化工作机制的令》,吹响了去冬今春水塘河道清淤的号角。
全省迅速响应,省领导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省河长制办公室将清淤列入河湖长制年度重点工作,加强工作指导,定期调度督导,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
各地党委、政府将清淤列入重点工作专题研究部署。广州市针对珠江前后航道淤积特征,抢抓时机在春节前后清理二沙涌1.1万立方米淤泥;中山市积极推进淤泥资源化利用,建成南朗生态补水湿地,实现水环境改善与水生态修复双赢;珠海市明确政府部门、村集体和种养殖户的主体责任,一举打通清淤工作中的堵点难点;佛山市建设淤泥集中处置场所,探索出清淤物规范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的有效路径。
省级相关部门实施分类指导。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中设立“完善水塘河道清淤处置管理机制”章节;省水利厅将清淤工作纳入中小河流治理内容,制订水库河道清淤技术指引,加快清淤设备研发和工艺改进;省生态环境厅加强淤泥处置监管,推动清淤物综合处置利用;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农田灌排沟渠清淤工作指引,科学指导清淤工作;省有关部门从以工代赈、财政支持、用地保障、产业扶持、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各地市配套出台相关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强化清淤全过程管理,确保清淤工作科学高效。
“四管齐下”模式显著提高清淤效率
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省水利厅建立完善发动社会力量、民兵队伍支援、工程项目带动、组建专业队伍的“四管齐下”工作模式,有效整合多方力量。
各地积极创新党建引领、企业协作、志愿服务、共治共享等多元化途径,凝聚社会合力。湛江市传承弘扬“南粤楷模”精神,组织当地能工巧匠、村民群众积极参与。梅州市蕉岭县发动企业,高效完成了15公里河道的清淤任务。揭阳市动员村庄公益理事会、“老人组”等群众组织,并将清淤工作纳入村规民约予以规范。
清淤工作得到了民兵队伍的积极支援。在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二期建设现场,广东省军区组织1500余名民兵,仅用半个月时间高效完成湛江市4个县(市)的11个山塘、3.06公里沟渠的清淤任务。珠海、汕头等地则通过建立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创新采用“机械+人工+资源化利用”工作模式,显著提高了清淤工作效率。
广东省以工程项目建设带动清淤工作。省水利厅组织协调各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将参与清淤作为助力“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技术与设备优势,实现清淤效益最大化。承担环北广东工程、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建设任务的粤海集团、广东建工等企业,主动对工程沿线水塘河道进行清淤。环北广东工程二期4个试点项目承建企业积极行动,也带动了其他承建政府投资项目的企业开展清淤帮扶。
各地探索组建专业队伍,高质高效推进清淤工作。揭阳、梅州等地借鉴四会市水务清淤工作站“省、快、活、准、治”的经验做法,纷纷探索建立专业化清淤队伍,构建“村级申请、镇级审核、县级调配、专业队实施”的工作模式。廉江市、雷州市探索“国企助力+专业队运作”模式,实施人员集中调度、设备统筹调配、资金定向投入的集约化、规模化管理模式,大大节省资金投入。
广东省上下一心、攻坚克难,清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省河长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将推动清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协调省直相关部门加大以工代赈、财政支持和用地保障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强化资金保障;进一步畅通多元主体参与路径,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社会共治格局;进一步提升清淤专业化水平,探索淤泥资源化利用途径,为清淤常态化取得更扎实成效提供可靠保障。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15日
作者:李攀 林冰莹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