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首家智慧节水主题公园亮相丰台区——
让每滴水“物尽其用”
丰台花园中的墒情检测仪 本报通讯员 郝诗宁 摄
□本报记者 魏晓雯
车水马龙的北京市四环路旁,丰台花园绿意盎然,清幽雅致。这座建于1986年的丰台区属公园,今夏悄然完成了一场“智能变革”——成为北京市首家智慧节水主题公园。
31个或蓝或白的“小脑袋”从土壤中探出,如同公园的“智慧眼”,实时感知着土地的干渴程度;5951.9米再生水管道在地下蜿蜒,组成环状管网,将再生水输送到公园每个角落;智慧灌溉、湖区智慧安防、智慧游船、智慧厕所和噪声监测等五大智慧系统协同运作……在丰台花园,每一滴水都实现了“物尽其用”。
这座有着近40年历史、日均接待3万人次的免费公园,正践行并传播着“节水优先”理念,掀起节水新热潮。
每年节水约20万立方米
“这些露头的‘小脑袋’是土壤墒情仪,可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仪器,它们可以自动监测土壤湿度,告诉喷灌系统土地是否需要浇水。”丰台区节约用水办公室工作人员郝诗宁介绍。
过去,丰台花园的绿化浇水全靠人力,不仅费时费力,还难以精准把握土地需水量。今年7月,公园新增了土壤墒情仪、智能井盖、流量计、电磁阀等设备,构建起集监测、分析、决策于一体的智能化灌溉网络。
改造后,公园管理员足不出户即可远程浇灌。智慧喷灌系统可以定量、定时、按需浇水,根据植物需求灵活调控浇灌时间,让植物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都能得到最合理的水资源供给。“不但节水,还能减少60%的人工用量。”郝诗宁说。
公园的节水奥秘不止于智慧灌溉。园区同步完成了再生水管道的全面改造,包括绿化浇灌、冲厕等用途在内的园区杂用水,九成都变成了再生水。
通过提高供水系统效率、优化生态植被、开展智能化管理与监测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公园的自来水年度用水量从23万立方米降至3万立方米。仅水费开支一项,就从218万余元降低至48万余元。
除了节水系统,园区还同步建成了湖区智慧安防、智慧游船、智慧厕所和噪声监测等其他四大系统,后台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App(应用程序)远程部署任务、监控状态,管理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互动体验传播节水理念
在公园西门入口处,一块显示屏幕实时展示着公园内的土壤湿度、浇灌情况等信息。旁边的沙盘处,再生水循环系统生动演示着节水流程和雨水回收应用过程。通过这些互动展示装置,市民可以直观了解园区的节水效果和各类节水技术的实施效果。
丰台花园节水教育基地自建成后,开展了一系列增强公众节水意识的活动。每次活动都能吸引大量游客积极参与,通过精细问卷调查,确保至少有90%的参与者理解节水必要性、迫切性与实际操作方法。丰台区节约用水办公室还联合周边社区和学校,依托丰台花园等基地开展实地学习、互动体验和专题讲座等活动,将节水教育带入家庭与校园,进一步扩大节水教育辐射范围。
如今,漫步园中,游客不仅能欣赏到四季花卉,还能亲身体验节水技术创新成果带来的改变。在这个10公顷的公园里,每一滴水都在诉说着科技赋能节水的故事。
“丰台花园为全市节水型公园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未来,我们将打造更多节水主题惠民工程,继续以科技赋能节水管理,构建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全链条管理。通过科技赋能与公众参与的双重驱动,高质量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形成示范引领效应,让广大市民自觉关注节水、参与节水,为首都的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北京市节约用水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作者:魏晓雯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