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京密引水管理处:创新赋能守护供水“生命线”
□本报记者 张爽 通讯员 韩翟
在北京市城市供水脉络中,京密引水渠宛如一条“生命线”,日夜不息地向多个区域供水。
北京市京密引水管理处近年来立足工作实际,积极联合相关单位开展创新实践,解决了长期困扰的水闸检修和闸门操作难题,全力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筑牢坚实防线。
便携式水闸挡水装置破解检修难题
京密引水渠上,120座水闸星罗棋布,其中79座为早期建设的螺杆式手动闸门。这些水闸因无检修闸门,维修维护一直是难题。由于常年不间断供水,以往检修这些水闸,只能采用搭设土袋围堰、钢模围堰等方式,存在施工周期长、成本高、可调节性差等诸多问题。“如何在不影响供水的情况下,高效、安全地完成检修,真是让我们头疼不已。”京密引水管理处工程管理科科长徐志全说。
面对这一难题,京密引水管理处联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共同探寻解决方案。经过无数次的研究与试验,一款便携式水闸挡水装置——新型水闸检修金属可调节围堰装置应运而生。该装置结构主要包括拦水板气动伸缩固定装置、可调节拦水板、固定承力可调节支杆和气动控制单元。
记者在现场看到,两个拦水架通过伸缩组件垂直固定在水渠两侧,钢制拦水板稳稳卡入其中,形成坚固屏障,将水流与待检修水闸隔离开来。拦水板四周和可活动部分装有橡胶止水条,确保密封效果。徐志全边演示边介绍:“这款装置安装简单,可反复使用,经济性和实用性远超传统方式,灵活性也更强。”
气动伸缩固定装置使围堰能灵活适应不同宽度的水渠和水闸,实用性大幅度提升。“以前检修闸门,要搭建庞大的围堰,费时费力。现在有了这种装置,只用一个小时就能搭起简易围堰,对水闸进行全方位安全鉴定。”徐志全说。
在研究过程中,技术人员通过精准分析计算,确定了钢板厚度、液压杆承载力度等关键参数,确保装置在承受巨大水压力时依然稳固。同时,对装置的止水效果、密封性能等进行了全面检测和优化,使其更加可靠、耐用。考虑到工作人员要在围堰一侧开展维修养护闸门、处理应急状况等工作,装置的安全性也经过了反复验证。
“这款装置可回收、易调节、易实施,提高了水利工程的维护便捷性、经济性和适应性,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对保障京密引水渠安全运行意义重大。”徐志全说。
分体式远程自控启闭机开启智能操作
在李史山节制闸前,已准备就绪的分体式远程自控启闭机映入眼帘。银色箱体内部设计精巧的电池箱宛如一个行李箱,可轻松抽拉,能够为设备提供便捷动力。向上延伸的红色管线内,电源线、信号线等关键线路有序排列,恰似启闭机的“神经脉络”,保障着设备高效运转。
站在闸桥上的工作人员熟练地将红色四棱转接头“咔嗒”一声嵌入节制闸的手摇机构,地面人员迅速将灰色连接口插入电池箱对接口。打开控制屏,闸门正转、反转模式及速度等信息清晰可见。随后,工作人员按下按钮启动,减速机带动螺杆旋转,闸门缓缓升起,整个过程流畅高效。
“这台机器以锂电池为动力,充满电需要6小时。在小型闸门使用时,可正常运行8小时;若提高至最大速度,也可使用3至4小时,能够满足应急使用需求。”徐志全指着手机里的小程序介绍,“这台启闭机的创新之处在于分体式设计与远程控制。以往闸门操作全靠人工,耗时费力。如今,只要设备接通市电,通过远程操作就能轻松实现闸门启闭。”
“过去,特别是汛期,遇到市电突发状况时,需立即启用笨重不便挪动的应急发电机,它常以柴油或汽油为动力,油类储存容量有严格限制。”谈及启闭机研究设计的初衷,徐志全表示,受到电动汽车的原理启发,设想如果采用锂电池作为动力,将进一步增强应急能力,如果接上市电,启闭机还可以将人工闸门转变为远程控制的自动闸,可长期使用。这不仅提高了闸门操作的效率和安全性,还降低了人力成本和应急响应的难度。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4月15日
作者:张爽 韩翟
责任编辑:王瑜